集美们,每次看花样滑冰世锦赛,是不是都有一个灵魂拷问:为啥有些国家能派出浩浩荡荡的“花滑天团”,男单女单双人滑冰舞全员到齐,跟下饺子似的;而有些国家就只派出一个“全村的希望”,孤零零地在冰面上战斗?这名额到底咋来的?难道是ISU(国际滑冰联盟)看心情发的?还是说大家拼手速在网上抢的?NONONO,这里面的道道,可比你想的复杂多了,简直是一部融合了数学、体育精神和一点点玄学的“权力的游戏”。今天,咱就来把这花滑世锦猜的门票到底是怎么回事,给你掰扯得明明白白!
首先,咱们得搞清楚一个大前提:你想代表国家去参加世锦赛,不是说你全国冠军就一定能去。这里有两道大关卡,你得像打游戏升级一样,一关一关地过。之一关,是个人门槛,叫“更低技术分”(Minimum Technical Elements Score,简称TES);第二关,是国家级门槛,叫“名额分配”。两关都过了,你才能美滋滋地拖着箱子去赛场为国争光。
先来说说这个“更低技术分”,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进入世锦赛这个顶级大趴的“更低消费”。ISU这位“保安大哥”说了,你要进我这个场子,得先证明你有两把刷子。这个“刷子”就是你的技术分。这个分数不是你随便在哪个犄角旮旯的比赛里刷出来的都算数,必须是在ISU认可的国际比赛中获得,比如大奖赛分站赛、总决赛、四大洲锦标赛、欧锦赛等等。而且,这个成绩还有“保质期”,通常是在本赛季或者上个赛季获得的才有效。过期不候,明年请早!
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更低技术分还分“单科成绩”。短节目/韵律舞有一个分数线,自由滑/自由舞有另一个分数线,你得两门都“及格”才行。打个比方,假设男单短节目的更低技术分是34分,自由滑是64分。你短节目刷了个50分,技术分炸裂,但自由滑因为紧张,摔得七荤八素,技术分只有63.99,差了那么0.01。那对不起,保安大哥照样会微笑着对你说:“这位选手,您的自由滑消费未达标,请明年再来。”就是这么残酷,这么毫无人情味!所以,选手们满世界飞着去参加各种B级赛,有时候不光是为了奖金和排名,很可能就是为了刷到那个该死的更低技术分,拿到一张“准考证”。
好了,当你辛辛苦苦刷够了更低分,拿到了“个人准考证”,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?天真!接下来才是重头戏,决定你们国家能去几个人的“名额分配”大战。这才是真正的内卷之王。一个国家在某个项目上(比如男单)能有一个、两个还是三个参赛名额,完全不取决于你今年有多少个“考过线”的选手,而是取决于你国家去年参加世锦赛的选手们的“战功”!是的,你没听错,这是个“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(或者遭殃)”的继承制。
这个规则的核心,是一个神奇的数字——13。记住它,这是决定命运的数字。规则大概是这样的:
想获得3个名额(也就是传说中的“满额”,花滑强国的象征):如果你的国家去年派了两位或三位选手参赛,那么取成绩更好的两位选手的名次相加,只要这个数字小于等于13,那么恭喜!明年你们国家就能派出三位选手来“打团”了。举个栗子,去年日本队的A选手拿了第2名,B选手拿了第7名,2 + 7 = 9,9小于13,所以今年日本男单就能派三个人来。这就是为啥我们总能在冰场上看到“日本男单三巨头”之类的说法,人家是靠实力打下来的江山!
想获得2个名额:这个情况就复杂一点了。如果你的国家去年只有一位选手参赛,那他/她的名次只要在第2到第10名之间,明年就能为国家争取到2个名额。如果派了两位选手,两人的名次加起来在14到28之间,那也能获得2个名额。比如,去年美国队的C选手拿了第8名,D选手拿了第18名,8 + 18 = 26,正好落在14-28这个区间,于是今年美国队就能派两个娃。所以,场上的每一分,每一个名次,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背后背负的是整个国家明年的希望啊!
只有1个名额:除了以上两种情况,剩下的基本都只有一个名额了。比如去年只有一个选手参赛,结果拿了个15名;或者两个选手参赛,名次加起来超过了28,那明年就只能派一个“独苗苗”来孤军奋战了。这压力,简直山大!
这里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“补充条款”。万一有选手在短节目就“翻车”,没能进入自由滑怎么办?是不是他的名次就没有了,国家的“名额大业”就此凉凉?ISU还是很“人性化”地考虑到了这一点。对于没有进入自由滑的选手,在计算名额的时候,单人滑和双人滑统一算作第18名,冰舞算作第20名。所以,即使是比砸了,也得为国家站好这最后一班岗,这个“18名”可能就是决定明年是来一个兄弟还是两个兄弟的关键!是不是瞬间觉得比赛充满了各种排列组合的数学题?体育委员和数学课代表都破防了。
当你个人刷够了分,国家也拿到了名额,比如中国队今年在双人滑项目上有2个名额。那么问题来了,国内有三四对组合都达到了更低技术分,到底派谁去呢?这就进入了第三阶段,也是最 *** 、粉丝们吵得最凶的阶段——“国内选拔”,俗称“冰协的幸福烦恼”或“粉丝的修罗场”。
每个国家的冰协都有自己的一套选拔标准。通常来说,全国锦标赛的冠军有很大几率会拿到一个名额。剩下的名额,冰协会综合考量选手们在本赛季的整体表现,比如大奖赛的成绩、国际赛场的稳定性、潜在的冲奖牌能力等等。这个过程可谓是暗流涌动,粉丝们天天拿着计算器给自家爱豆算小分、P图、写小作文,激烈程度堪比高考报志愿。有时候,一个名额的归属甚至能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 *** “大战”。所以,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站在世锦赛冰场上的选手,不仅是技术上的佼佼者,更是冲破了国内层层选拔的“卷王之王”。
哦对了,还有个年龄限制,你以为是个人都能上吗?不行!ISU规定,你必须在比赛前一年的7月1日之前年满17周岁,才能参加成年组的世锦赛。所以那些十几岁的天才小将们,还得先在青年组练练级,熬到年龄才能来和哥哥姐姐们同场竞技。这条规则也是为了保护年轻运动员,避免过早地进行高强度训练和比赛,可以说非常的人道主义了。所以,下次当你在电视上看到你喜欢的选手,优雅地在冰上旋转跳跃,别光顾着舔颜和尖叫,要记住,他/她能站上那片冰,背后可能是一部混合了数学、权谋和热血的《甄嬛传》。那么问题来了,老干妈和老干爹到底是什么关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