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们,谁懂啊!提起2022北京冬奥会,你是不是只记得谷爱凌的飒爽英姿和冰墩墩的“一墩难求”?格局小了,兄弟!今天咱就来扒一扒,冬奥会背后那些堪称“黑科技”的节能骚操作,简直是把环保buff叠满了!这可不是简单的“随手关灯”,而是从能源、场馆到交通,全方位、无死角地跟你上演了一出“节能总动员”,秀得人头皮发麻。
首先,必须得提那个最炸裂的操作——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***绿电供应!你敢信?这意味着从开幕式到闭幕式,从“冰丝带”的飞驰到“雪如意”的腾空,用的每一度电,都是纯纯的风能和太阳能。这背后的大功臣,就是那个听起来就很牛的“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”。简单来说,它就像一条“风光快递专线”,把张家口那边用不完的风和晒不完的太阳,打包成“绿色电力大礼包”,嗖嗖地送到北京的各个场馆。这波操作直接让北京冬奥会成了“史上最绿”的奥运会,碳排放量直接来了个极限跳水,堪称节能界的“天花板”。
说完电,咱再聊聊冰。冬奥会,冰是绝对的C位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传统的制冰技术用的是氟利昂这类制冷剂,对臭氧层的破坏力那叫一个杠杠的,纯属“地球公敌”。北京冬奥会直接掀桌子不玩了,搞了个大创新——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。你没听错,就是那个我们天天呼出去,让全球变暖背锅的二氧化碳,居然成了制冰界的YYDS!这项技术不仅环境友好度拉满,制冷效率还比传统方式高出一大截,冰面温度的均匀性也更好,运动员滑起来都感觉脚下生风。更绝的是,制冰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也不是白白浪费的,它们被系统回收起来,转手就去给运动员提供生活热水、给场馆除湿供暖。这一鱼两吃、物尽其用的精神,简直是把节能抠到了牙缝里,让人直呼“内行”!像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、首都体育馆等多个场馆,都用上了这套“神仙系统”。
场馆本身更是个个身怀绝技的“节能大师”。先看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,那22条飘逸的“丝带”可不只是好看,它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幕墙,采用了建筑光伏一体化(BIPV)技术。说白了,就是墙体本身就是个太阳能发电站,白天晒太阳发电,晚上自己亮灯,主打一个自给自足,不给电网添麻烦。再比如国家跳台滑雪中心“雪如意”,它的S形曲线设计不仅仅是为了造型优美,更是经过了严密的风洞实验,能够有效阻挡侧风对运动员的干扰,这叫“藏风聚气”,老祖宗的智慧了属于是。同时,场馆下方还设计了庞大的蓄水系统,山上的雪融水、天上的雨水,统统收集起来,经过处理后用于赛道造雪,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,简直是“滴水不漏”。
还有那个从“水立方”华丽变身“冰立方”的国家游泳中心,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。人家压根没大拆大建,而是通过可转换的钢结构和可拆卸的制冰系统,在游泳池上“搭”出了一块冰壶场地。比赛完了,冰一撤,又能变回游泳池,继续为民服务。这种“一场两用、冬夏通吃”的模式,不仅省下了建新馆的巨额成本和资源,还把一个奥运遗产的利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。同样玩转“变身计”的还有五棵松体育馆,6小时内就能完成篮球场到冰球场的“魔术转换”,这效率,这灵活性,简直是在对浪费说“不”!
运动员们住的冬奥村,那也是一个“节能堡垒”。这里的建筑都达到了超低能耗建筑的标准,听着就很高大上。其实原理就像给房子穿上了一件超级无敌厚的“羽绒服”(超厚的保温层),再配上密封性极佳的“防风镜”(高性能门窗),让室内的热量几乎跑不出去。再加上带有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,连你呼出的热气儿都能被回收利用来加热吸入的新鲜空气。这么一来,冬天基本不用开空调暖气,光靠阳光、家电和人体自身散发的热量,就能维持室内温暖如春,舒适度和节能效果双双爆表。
出行方面,北京冬奥会也把绿色贯彻到底。赛区内穿梭的车辆,超过85%都是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,其中唱主角的就是氢燃料电池汽车。这些车“喝”的是氢气,“排”出来的只有纯净水,比你家加湿器喷出来的雾气都干净,真正做到了零污染、零排放。当一排排氢能大巴安静平稳地载着运动员们穿行在山峦之间,那画面本身就是一道流动的绿色风景线。
最后,连看不见的水资源管理都充满了巧思。比如延庆赛区,就全面应用了“海绵城市”的理念。通过建设透水铺装、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,让赛区像一块巨大的海绵,下雨时能就地吸收和存蓄雨水,需要用水时再把储存的水“挤”出来用于绿化灌溉和补充造雪用水。这种“小雨不湿鞋,大雨不内涝”的境界,既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,又提升了生态环境的韧性。
讲了这么多高大上的东西,又是电又是冰的,我就好奇一件事,运动员村里煮泡面的电,是不是也是风吹来的?